新观点!自闭症孩子交际困难,身边人也有责任!

2023-10-26 17:00 来源:今日自闭症 今日自闭症 字号: | |

自闭症人士难以融入社会,与普通人沟通不畅,真的只是自闭症人士单方面的问题吗?

最近,社会上逐渐兴起了一种新兴理论——“双向同理心”,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与普通人的沟通障碍是双方的问题。

要求自闭症孩子学习社交规范,改善他们的的行为,都很重要,但评估他们的社交环境,让周围人理解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也不可或缺。

2021年7月22日,自闭症科普网站SPECTRUM发表文章《详解双向同理心》梳理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详解双向同理心

RACHELZAMZOW著

1、双向同理心

双向同理心理论认为,自闭症人士与普通人的沟通障碍可能是双方社交方式不匹配导致,例如谈话风格、三观五感的不同等。

双方社交方式脱节越大,互动就越困难。

也就是说,沟通障碍是双方造成的,不仅是自闭症人士无法理解普通人,也可能是普通人无法理解自闭症人士。

这一概念已存在了几十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自闭症倡导者,如美国的吉姆·辛克莱就认为,自闭症人士的交流模式与普通人不同且矛盾。

英国肯特大学研究学者弥尔顿在2012年首次提出了“双向同理心问题”这个名词。

长久以来,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被认为心智受损,不具备推断他人意图或感受的能力,但这并不一定恰当。双重同理心有助于排除一些非自闭症人士对自闭症的误解。

注:心智理论是指推断他人思维状态的能力,并利用沟通过程所获取的数据来预测他人的动向。

2、双重同理心有何证据支持?

一些新兴的研究不再只盯着自闭症患者的不良社交表现不放,转而探究普通人与自闭症患者互动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人不理解自闭症人士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双方互动。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邀请普通人通过视频观看自闭症人士的行为,推测自闭症人士的心理状态,结果大部分人都猜错了。

还有研究发现,普通人也很难准确理解自闭症人士的面部表情。

另外,普通人对自闭症人士的初印象,也可能阻碍双方继续了解。

在第一次接触自闭症人士时,人们普遍认为自闭症人士更高冷、难接近,更笨拙,或误以为他们不真诚,不会对他人敞开心扉等。

3、社交困难还是不是自闭症的核心特征?

是。

因为自闭症人士与普通人在社交领域确实存在巨大差异,比如:面部表情、说话方式和眼神凝视。

但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人士在与其他自闭症人士互动时,障碍并不明显。

例如,在“传电话”游戏中,信息以耳语的形式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8个自闭症患者组成的链条与8个非自闭症患者组成的链条一样,都能保持信息的准确性。

还有其他迹象表明,自闭症谱系人士彼此之间可以保持良好联系。只有自闭症人士和普通人的混合群体中,信息传播效率才会迅速降低。

有报道称,比起普通人,自闭症人士与其他自闭症人士在一起时更舒服自在,他们在交谈时,更有融洽感,能更多地分享自己。可能是因为自闭症患者都不太在意典型的社会规范,如会话互惠,利益关系等。

4、意义和局限

双向同理心理论,挑战了很多传统观,包括DSM-5中的诊断标准——自闭症人士的社交困难是与生俱来的。

但该理论同样认可,自闭症患者的社交欲望比一般人要弱。

剑桥大学发展精神病理学教授西蒙·贝伦科汉表示,该理论强调了研究社交互动双方的重要性,不要仅仅关注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群的不同。

该理论影响了不少研究人员在自闭症社交困难上的研究方向。

比如,对社交技能的评估应该更关注自闭症交流的优势,而不是局限;自闭症人士与普通人不同的社交预判会如何阻碍双方互动……

同时,双向同理心理论也为自闭症的社交困难的评估和康复提供了新角度。

对一部分自闭症人士来说,现有的社交能力评估并不能准确反映他们在实际交往中的表现。

培训普通人学习如何与自闭症人士恰当互动非常重要。

还有研究人员指出,双向同理心理论还有助于自闭症人士的心理健康。为了迎合普通人的社交规范,他们不得不压抑真实的自我,搞得筋疲力尽。

当然,也有研究员对此理论提出质疑。纽约石溪大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副教授马修·勒纳说,该理论还缺乏足够有利的证据支持以及很多核心问题没有明确解释,例如,为什么自闭症患者们相互沟通时更顺畅?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