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非后效增强(NCR)的概念、特点及如何使用。
那么,这一期我们将继续给大家介绍,在使用NCR的时候,又要留意哪些方面?
相信有些老师们心里可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
Q:除了NCR还有很多别的方法来干预孩子的问题行为,比如说教孩子功能性的语言或者是提高孩子玩耍的技能等等...
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择用NCR呢?
Kaidi老师:
其实这两者之间是并不冲突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将NCR和其他的操作整合起来分别作为前事干预和后效处理共同使用,而不是只单独使用一种方法。
Q:既然NCR是不管孩子有没有完成目标行为都给予强化。那么,要是在强化时间到了的时候,孩子正好出现了问题行为。
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正好强化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吗?
思慧老师:
依据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严格按照NCR的定义来进行实操,那么,问题行为干预的效果确实有可能会打折扣。
比如,我曾经遇到过的个案,他在融合幼儿园当中就有故意推倒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来寻求注意力的行为。
当时制定的初始干预策略是:每隔4分钟就去夸奖一下孩子,给他一些注意力。
那么,如果时间刚好到了4分钟,我们正要去给孩子注意力的时候,学生此时正好推倒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这时该怎么办呢?我还要过去给强化吗?
答案是:不,这时候虽然时间到了,但是这一次我们不给注意力。
是的,你没看错,我们确实没有严格按照NCR的定义来执行这一操作,确实做了改变。
这也是在实操NCR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做出的一个选择:当时距结束时,如果孩子正好在这时候出现了问题行为,则重新计时。
等到下一个时距结束的时候,学生没有出现问题行为的话,我们再给予强化物。
如果按照严格的NCR定义,当计时的时间到时,不管孩子有没有在做问题行为都要去给予强化,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一点改变需要老师们自己去权衡加入。
NCR的注意事项
老师和家长们在选用NCR时还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了解:
01
明确行为的功能:
如果孩子问题行为的功能是寻求注意力,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一颗糖来做NCR。
同理,如果孩子问题行为的目的是想要小零食,那么我们也不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
想要小车,我们就每10分钟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小车;想要注意力,我们就每10分钟给注意力。
02
确定好奖励频率:
使用NCR之前,先测试基线。也就是,先观察一下,在没有使用NCR时,孩子能够坚持多长时间不产生问题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大概是5分钟/次,那么初始我们制定的给孩子注意力的频率就可以是比五分钟稍短一些的频率,比如4分钟/次。
03
想好如何撤除:
用上一条中的例子来说,当我们观察到每4分钟给一次注意力能很好地降低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时。
我们就可以慢慢增加时长,从4分钟到5分钟、8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这样就可以和非常自然的教学场景紧密结合了。
04
做好行为记录:
如果决定使用NCR,那么可以在行为记录表上竖着画一条线,这条线后面可以标注开始使用NCR的时间点。
这样就可以直观地去观察在使用NCR前后,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在使用NCR之后,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来回波动,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不降反增。那么我们就该停下来思考一下此时到底适不适合采用NCR的方法来干预;
如果虚线之后的数据显示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下降了,那么我们在保持使用NCR的同时也要开始考虑如何将它慢慢的撤出。
在做数据记录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点:
如果老师或者家长使用了一个计时器来控制时间,每当计时器铃响的时候就给孩子一次注意力,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
每当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妈妈/老师要给我注意力了,这其实会造成一种不好的控制。
所以我们最好利用只有操作者自己能感知到的提示方式,比如说手环或者手机的震动来提醒自己。
这样,在时间点到来的时候,孩子并不会有所察觉,只有我们能感觉到手环的震动。这样做,有利于未来我们延长给予注意力的时间间隔。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