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是否遇到过如下场景:
孩子想要吃薯片,不给他就一直吵着要?
孩子想要玩手机,不给他就满地打滚?
孩子看到玩具走不动路,商场里就开始大哭大闹?
……
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
到底是怎么了?家长该如何解决?
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
一、确定目标行为
首先我们要学会找到问题行为,从几个方面去思考。
例如这个行为是否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功能和生活;问题行为是否是孩子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为是否是孩子当前需要的,不是他人需要的等等。
例如,孩子大哭大闹,满地打滚的行为。
▼
二、ABC行为记录
确定问题行为后,我们需要学会辨别问题行为功能是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做abc的行为记录分析。
举个例子
在商店中小明看到橱窗中的玩具汽车,但是妈妈说要回家了,小明开始大喊大叫,开始哭闹,妈妈给小明买了玩汽车。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a-b-c分别是什么?
✎a是什么呢?
a有两种情况:
一是大环境因素,在行为发生前,可能对行为有着持续的影响,但是不直接与目标行为发生的时间点相连;如孩子身体状态、天气、常规活动改变、饮食和睡眠等。
二是直接引起行为发生的触发点或导火索,与行为发生的时间点紧密相连。
例如
在商店小明看到橱窗中的玩具汽车(妈妈说要回家了)。
✎b是什么?
b是观察者看到的/听到的/行为主体的行动或语言。
例如
小明大喊大叫。
✎c是什么?
在行为发生之后的立即发生的事件:
例如
妈妈把小明拉走/妈妈给小明买玩具汽车。
ABC观察记录,能够帮助家长较好的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
好的ABC记录是可以帮助家长梳理思路的。一个问题行为也是要多次持续性的ABC观察、记录、分析,才能够更准确的帮助确定行为的功能。
▼
三、分析目标行为功能
那我们做了abc分析后,就可以将记录的数据整理进行分析。来看一下行为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行为之后总是伴随给予孩子物品吗?如何分析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关注的问题行为是小明大喊大叫,哭闹。
问题行为发生前,看到汽车,妈妈要求回家。问题发生之后,妈妈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为了省事、避免孩子继续哭闹或是买完赶紧回家)看的出来,这个行为的功能是获得实际物品(汽车)。
其实获得实际物品的问题行为总有类似的前事,提出要求被拒绝,或者孩子正在进行的某个活动被停止。
后事:得到了某种物品或者继续进行活动。
▼
四、制定以及实施干预策略
当我们了解了行为的功能之后,可以开始制定相应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考虑:
✎第一、前事策略
在行为发生前,通过改变行为周遭的环境等,从而引发恰当的行为,降低问题行为。也就是我们在孩子发生问题行为之前可以做的事情:
❶非后效增强:
也就是提前满足,可以按照既定的时间给予孩子想要的物品,首先要明确现在孩子能恰当等待的时间,其次明确孩子想要的物品,那在观察记录分析后,假设孩子能够等待5分钟,那每隔5分钟,家长就可以给予孩子强化物进行玩耍;但是在5分钟时候出现问题行为,要重新计时。
❷功能性沟通:
也就是提前教授孩子恰当的沟通方式,也就是问题行为的恰当的替代方式。需要考虑孩子当前提要求的能力是什么样的,是否能使用口语,还是手势还是其他的等等。例如教授孩子使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
✎第二、对结果的干预
指在问题发生之后,通过改变行为周遭的物理环境或社会环境中的因素,来改变行为发生的结果。
那如果我们制定了前事中的非后效增强的方法,在固定时间内孩子如果没有出现的问题行为,那就要重新计时。
那在结果策略中,还有三种经常使用的差别强化的方式。
首先有差别的强化:也就是强化恰当的行为,不强化不当的行为。
差别强化其他行为:目的是增加恰当的可接受的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问题行为,家长就要给予孩子强化,强化孩子任何的恰当的行为。
差别强化替代行为:目的同样是强化恰当行为,减少问题行为。强化和问题行为有相同功能的行为,但是不一定是不兼容,也就是说两个行为可以同时发生。
例如
孩子要玩具汽车,孩子是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想要玩具汽车”,但是问题行为是哭闹。两个行为可以同时发生,哭闹和语言表达也可以同时发生。
但是注意在强化相同功能的行为时,如果同时伴随问题行为出现,那么这个时候是不给予任何强化的。
差别强化不相容行为:强化恰当行为,减少问题行为。这个恰当行为是和问题行为不兼容的,俗话讲,做了恰当行为,就没有办法做作出问题行为。同时也需要注意,出现问题行为不给予任何强化。
例如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是哭闹要汽车,那不兼容行为就是孩子要用恰当的声音要汽车。因为当孩子用恰当的声音表达时,孩子就不可能在出现哭闹的声音了。
并且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这三种方式是可以穿插使用的。
注意一点,替代行为和不相容行为在选择时,一定是孩子具备的行为。做出恰当行为的努力要低于问题行为。
行为是具有功能性的,在未来孩子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中也是可以得到强化的。结合前事策略,进行恰当的替代行为的塑造。
▼
五、注意事项
1、问题行为干预之前必须要进行abc分析。
2、前事策略要与结果策略同时结合使用。
3、决定干预后,要持续进行1-2周,如无效果,及时联系专业教师指导。
4、在结果干预中,注意不要与孩子有过多的纠缠,避免强化问题行为或者改变行为功能。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