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组与自闭症(ASD)的关系一直在被研究,但这些研究关注的是自闭症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相比神经正常个体的变化。而我们并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组的其他组成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古菌、真菌及病毒,以及肠道微生物组功能(或存在的基因)。
2024年7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Siew C. Ng)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icrobi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Multikingdom and functional gut microbiota marker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异性细菌和非细菌成分以及它们的功能或影响了自闭症,这些成分的特定组合或能指导未来的诊断和机制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黄秀娟团队从中国5个队列中选取了1627名年龄在1-13岁之间的有自闭症或没有自闭症的男童和女童(24.4%),并对他们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
研究团队将这些样本与关于饮食、用药和共病等额外因素的数据共同分析。在控制这些混杂因素后,他们发现,有14种古菌、51种细菌、7种真菌、18种病毒、27种微生物基因和12个代谢通路在自闭症儿童中发生了改变。
自闭症与粪便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关系
利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技术,黄秀娟团队根据31种微生物和功能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在发现男性和女性自闭症患者方面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使用来自单一界(例如细菌界或古菌界)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的组合。
研究团队指出,由于这31种标志物在多个队列具有复现性,它们可能还有临床诊断潜力。这些发现或许还能推动今后对肠道菌群与ASD的假说驱动的机制研究。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4-01739-1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