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团队一直将游戏作为我们分享的重点,这也是我们日常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的核心之一。家长在游戏中应该怎么陪伴孩子以及建立起与孩子的持续性互动也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常看到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表现出自我沉浸,自己玩一个东西玩到嗨,很少会去关注大人的行为。当家长尝试介入时,即使使出了浑身解数,展示、教导、发指令、用夸张的语气和肢体动作,还是很难引起孩子的关注,抓住孩子的动机。一旦这个度没把握好,家长介入的太过于强势,有时还可能会引发问题行为,导致游戏体验感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个愉悦的体验。
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聊一聊我在NDBI实践中对于家长在孩子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所思所感。
情境再现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我们当时是在做一个家长和孩子互动(dyadic)的游戏的研究,玩具包括孩子感兴趣的小汽车和积木,以及常见的停车场、滑轨、城堡等主题玩具。
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家长的期待就是按照平时在家里玩耍时一样和孩子互动。孩子一看到车辆玩具,就马上拿起了一个在地板上来回推拉,十分沉浸其中。这时,妈妈也拿了一辆车,放在了停车场的电梯上,将车慢慢升到顶楼,并且配合拟声词,想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但是孩子依然沉浸于来回开他的小车。妈妈这时拿过孩子正在玩的小车,放到电梯上,将车升了上去。孩子看了被拿走的车子一眼,选择了另外一辆小车又开始自顾自的玩了起来。妈妈进行了多次尝试,比如把车从轨道上冲下来,将车辆停放在积木上等等,最后都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
第二阶段中,我们对家长的期待是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于是,妈妈开始将所有的小汽车收集起来,举起一个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在没有得到回应后,妈妈举起了另一辆车子重复了同样的问题。就这样重复了几个回合,孩子表现出了一些不耐烦的情绪,开始夺过妈妈手中的车将其扔到别处。
观察结束后,妈妈表示这和平时的情境很类似,在家陪孩子玩耍的时候,孩子很少给予她回应,有时她会觉得十分沮丧,觉得孩子完全不在意自己。
案例分析
我之所以说这个场景比较常见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谱系孩子的核心缺陷会体现在他们的游戏技能中,这个孩子的表现算是一个典型代表。而这位家长,其实也需要提高和孩子玩耍的技能。我们反复强调干预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互联参与,正是因为谱系孩子互联参与的缺失,让他们在与人和物的参与方面产生了局限性。比如在这个场景中,孩子倾向于以对象为中心的活动,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车”这一物体上,并且进行单一重复的游戏行为。因此,更高层级的游戏水平、沟通、以及社交节能等等的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此外,我们希望在游戏中快乐享受的不仅只有孩子,家长也需要在这样的亲子互动过程中获得自然强化。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在这样一种缺少策略支持的游戏中很难获得愉悦以及互惠性的游戏体验。
研究者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的研究,2013年由Freeman和Kasari发表于Autism期刊(文末有具体文献引用)。针对家长在于谱系孩子游戏过程中的困惑,这项研究包含了16名NT孩子(平均年龄2岁多)和16名谱系孩子(平均年龄4岁左右),其在接受和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水平是相匹配的。接下来,这些孩子以及其家长都参与了研究所涉及的游戏评估,包括结构化游戏评估以及与家长加入孩子共同自由玩耍的评估。
结构化游戏评估主要为在15-20分钟的时间里观察孩子游戏行为的类型和频率,从而对这一段游戏行为进行编码,得出一个相关的游戏水平的分数,以此来获得对孩子独立游戏技能的数据,家长并不参与此阶段。而后,评估第二部分为10分钟的由家长与孩子共同的自由玩耍,家长是像平时在家里和孩子玩一样与孩子进行互动。所观测的变量有:游戏的计划,游戏行为的类型,游戏行为中包含的策略,对于游戏行为的反应(对于之前发生的一个游戏动作的的反应),以及父母与孩子的整体游戏水平(游戏的复杂程度以及对于特定游戏行为的表现)。
具体的评估打分细节这里我不加赘述,我主要是想聊一聊这一研究的结果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研究发现
孩子的游戏水平:
研究者指出在于家长进行自由玩耍时,两组孩子(NT和ASD)的玩耍水平大致相同,他们大多在级别6,也就是自我假装的水平上玩耍,用假装动作将物体和自己联系起来,比如用空的玩具水杯喝水。
相较于结构化评估时孩子所展现出的游戏水平,所有孩子在与父母进行自由玩耍的水平都要相对较低。
家长的游戏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正常发育儿童的家长会采取与孩子所表现出的游戏水平相匹配的行为或者略有不同、稍微高于当前孩子的游戏水平的行为,即和孩子当前水平相匹配或者落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而谱系孩子的家长总体来说游戏的水平要高于当下孩子的游戏水平,研究者指出,这可能是由于家长在和孩子玩耍时企图将其行为与孩子的实际年龄相匹配,而不是专注在孩子的实际游戏水平,导致了家长所展现的游戏水平过高。举个例子,他们觉得四岁的孩子可以玩假装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但是4岁的谱系孩子可能根本不理解这些角色的意义(不知道“英雄”和“坏蛋”这些概念)。
自由玩耍时亲子互动的品质:
与NT孩子的家长相比,谱系孩子的家长会更倾向于与使用建议和命令,在孩子对他们的互动发起时没有自发反应时,更容易尝试去指导游戏并在其中进行教学。因此,这种以教学为导向的互动可能会阻碍互惠性互动的产生和持续。
此外,谱系孩子的家长发起的游戏计划更多,计划持续时间也更长。因为在NT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中,家长给的“指挥“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参与以孩子为主导的游戏计划。在这项研究中,两组孩子发起游戏计划的数量大致相同,但是NT发起的计划比谱系儿童的持续时间更长。
维持互动的特点:
针对数据中所展现出的长时间互动的特点,连续长时间互动的游戏特征为由孩子发起,并且由家长进行匹配和拓展。因此,研究者指出,在当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等于或者略高于孩子当前的游戏水平)中进行游戏可以促进并且维持双方的互动参与。
此外,对变量的分析指出,模仿孩子的游戏行为与互动时长呈正相关。当谱系孩子的家长更多地模仿他们的孩子,然后孩子又反过来模仿父母的时候,他们的互动时间更加接近于NT组。因此,研究者指出,模仿孩子的行为可以延长互动的时间。而当家长对游戏进行指挥和控制的时候,互动时间有明显缩短。
家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Freeman和Kasari都有一系列的针对家长介入的研究,结合我自身的实践经验,这里想和大家强调几个关键点:
1.游戏的确具有其挑战性,并且根据个体孩子的技能水平和发展会有动态变化。
随着家长对于游戏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游戏互动,但往往会遇到很难开展或者持续互动的问题。由于这样的挑战,家长会更倾向于命令或者主导孩子的游戏以此来引起孩子对自己的注意。因此,正如我们团队在直播宣讲课中强调的一样,我们有时候需要退一步,为我们之后的玩耍以及沟通建立一个基础,通过确定适合的玩具类型和适合的游戏策略,帮助家长找到在游戏中与孩子建立互联参与的方法,这是达到后面目标的第一步。
2.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当前的游戏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互动。
研究中指出,当家长对孩子的游戏水平加以匹配的时候,会增加互动的持续时间。因此,帮助家长辨认出孩子当前游戏技能的水平是我们进行后续干预的第一步,鼓励家长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父母对孩子游戏水平的了解。同时,除了与家长讨论孩子的游戏目标,我们在家长督导中也会去给家长制定目标,这二者缺一不可。
3.家长需要跟随孩子的引导。
这一说法在NDBI可谓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在这里结合研究发现我还是想要强调一下。研究表明,当家长主要进行教学式互动参与时,游戏的互动持续时间会有明显缩短。而在NT家庭组中,父母更多的通过观察等待和倾听等策略来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并且与之进行匹配。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在游戏中的互动,产生高质量长时间的互联参与状态,进而促进其他技能的发展。在实践中,还是需要对每一个家长孩子组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NDBI游戏项目督导的重要一环。
4.重视模仿孩子的力量。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