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会把孩子教成刻板的机器人?这篇文章替你解答

2024-12-05 21:42 来源:今日自闭症 今日自闭症 字号: | |

自闭症的圈子里,每个人都知道ABA,绝大部分机构都在使用ABA,很多医生都建议ABA康复,ABA到底是什么?ABA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讲僵化死板吗?

在所有孤独症儿童干预的心理和教育方法中,应用行为分析(ABA)可以说是影响最广泛的,也是被科学研究关注、探讨最多的。它并不是一种神秘的方法,更不是要有很高文化和很深理论水平才能理解和掌握的方法。ABA是最平民化、最浅显易懂的孤独症干预方法,它的基本理念和原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当中提取、精炼而来的。

每位家长不能只知道ABA,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ABA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总的来说,它能教会我们做两件事,也就是我们的两项任务:

第一,在孩子的生活中灭火,做好“消防员”

第二,带孩子爬楼梯,做好“引导员”

所谓“灭火”,就是指正确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怎样“灭火”?如果我们懂得燃烧的原理,就会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同样的道理,孩子的问题行为也有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氧气”,一个好的“消防员”不能只会往火上浇水(有时甚至“火上浇油”),而是要学会如何给问题行为“断痒”。怎么“断痒”?简单地说,就是:“坏行为没有好果子吃,好行为才有好果子吃。”

“爬楼梯”则是指教孩子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成为高效的“引导员”,要为他们“搭架子”,带他们“爬梯子”,一步一步向目标进发。

了解到ABA的两大任务后,也就自然出现了接下来的问题:ABA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呢?

ABA的精髓:扬善抑弊,赏罚有度

ABA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即行动指南。它所包括的策略有很多种,要一下子全面地理解和使用所有的策略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策略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背后贯穿着相同的逻辑线索,就像长在一棵藤蔓上的西瓜,是同根同源的。因此,只要抓住了这根“藤”,也就掌握了各项策略的精髓,这是学习ABA的关键所在。

那么,这根“藤”是什么呢?它可由八个字组成:“扬善抑弊,赏罚有度。”听起来十分简单,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吗?的确,ABA的策略正式透过这些简单的常识,来帮助我们回答它所引申出来的问题。

通过“扬善抑弊,赏罚有度”这根藤,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ABA,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

特别要提醒的是,ABA这道菜只能做“小灶”,决不能做成“大锅饭”。也就是说,无论是解决问题行为还是教孩子学习技能,都必需从孩子的个别情况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那种“量贩式”的批量解决方式绝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教育康复机构、学校时,不应只看其硬件、规模,最重要的是要看孩子能否得到个别化的评估、计划和教学。

ABA被乱扣的五个帽子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总会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ABA也不例外,在它被全世界广泛接受的同时,也有很多对它的批评和指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负面的声音,透过它们反观ABA自身,更清楚地了解ABA的本质。

帽子一:ABA是僵化的、死板的

ABA的自白:“没有僵化死板的ABA,只有将ABA做得僵化死板的人。”

这是最常见的批评,然而却是一桩大冤案。ABA和“僵化、死板”的评语从来不搭界,恰恰相反,ABA所强调的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特点和需要,随时对教学和干预做出调整,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千人一面的计划、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但不是ABA,而且是ABA的大敌。

批评ABA僵化、死板的人,很可能犯了将其等同于“回合试验教学法”的错误。“回合试验”是在ABA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套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步骤,虽然乍一看似乎的确有些机械,但是这些程序和步骤绝不是百分之百严格遵守的“操作规程”,而仅仅是大体框架。

任何一个真正领会了ABA原理的人,在进行回合试验时都会融入一些变化、依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而绝不会一五一十地一遍遍重复同样的操作步骤。所以我们要说:没有僵化死板的ABA,只有将ABA做得僵化死板的人。

类似的批评还有ABA教学过于密集,强度太大,显得不够“人性”。和前面的批评一样,应该接受这种批评的,不是ABA本身,而是把它做得不够“人性”的人。并不是说只有每周做够多少个小时才能有效果,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

帽子二:把孩子当成动物训练

ABA的自白:“把孩子当成动物?你一定不会正确使用强化!”

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但只在犯了如下错误时才成立:第一,忽略了社会性强化以及活动强化等其他形式;第二,忽略了ABA所强调的“强化的淡出”,也就是从较多的强化,过渡到较少的强化,甚至没有强化;第三,对ABA所重视的“自然强化手段”视而不见。

实际上,只要正确理解了“强化物”的意义和作用,用好社会性强化、活动性强化,注意强化的淡出,注意使用自然的强化物,ABA绝对不是“训练动物”。正确认识和了解强化物及强化策略才能使这种方法得到适当的使用。

帽子三:太重视数据,太浪费时间

ABA的自白:“无数据,不个性,那不是真正的我。”

这种批评主要来自于研究领域。就像前面讲到的,ABA的“分析”,就是指它强调通过观察收集行为变化的数据,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做出评估和判断,决定下一步的干预计划。这的确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在实际的干预中,数据的收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必需的,要根据实际的时间、精力条件来进行,死板地记录只会事倍功半。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使一个研究具有可信性的依据。首先,他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孩子的表现,其次,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很客观地回顾已经完成的教学,从而规划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所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帽子四: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ABA的自白:“在近视眼尚未治愈以前,我们还是很需要眼镜的。”

的确是这样,ABA的功能不在于“治疗”障碍,而是尽量使孩子掌握更多技能、改善行为状况,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孤独症病因尚未明确、医疗手段力不从心的条件下,要求任何一种心理、教育干预方法根本解决它,都有些勉为其难。谁会期望通过戴眼镜就能彻底告别近视呢?然而在近视眼尚未治愈以前,我们还是很需要眼镜的。

帽子五:ABA只关注行为,“没有灵魂”

ABA的自白:“我虚心接受,可我没禁止你和孩子心灵沟通啊!”

ABA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有人批评这种心理学只关注人的外在行为,却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灵魂的。必须承认,这种批评是非常中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有时被称为“黑箱”理论,就是指它只关心看得到的外部行为,却把人的思想、感受放在一个看不到的黑箱子里,不予关注。

在早期,很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是用动物实验来推测人类的行为规律的,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也反映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缺陷。在采用ABA教学时,的确存在着疏忽孩子内心感受和情感的危险。但是,这个危险并不必然成为现实,只要我们在实际教育中,时刻提醒自己留心孩子的感受、情绪状态、内心渴求,完全可以把教学过程变成心灵的互动和交流。只要您时刻用细心、专心、耐心、用心来浇灌ABA的花朵,用这“四心”来指引自己,对ABA“没有灵魂”的批评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在当今各种教育方法相互借鉴融合的大趋势下,ABA也开始重视儿童的内部心理特点和需要,比如它愈加强调适应孩子的感知觉和认知方式,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需要等等。

无论上面的几点批评是源于ABA本身的问题,还是源于对它的误解和使用不当,它们都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编后:细心、专心、耐心、用心是应用ABA的必需

ABA是原理,是方法。孩子就像种子,家长最终孕育出的是枝繁叶茂的累累硕果,还是枝叶枯黄的干瘪坏果,靠的不光是育果的原理和方法,还要看提供的养料如何。而最好的养料,就是家长的细心、专心、耐心、用心。

细心: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的变化,关注孩子每一天的点滴进步。

专心:和孩子在一起时,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的好时机。

耐心:在孩子的每个进步前学会等待,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用心:经常思考、反思,不断地变化和改进,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更成功。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