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是读者投稿,投稿作者任志恒是我们NDBI游戏督导培训项目(第一期)先锋学员,在每周三晚上的老师实操讨论会上,任老师频出洞察金句,给出深入分析和见解,所以我特邀请他来聊聊自己的心路成长,他提到的迷茫和疑问相信广大特教老师(包括我自己)也都会有共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ABA共享空间能继续在这条路上与您同行。
任老师的心路历程
任志恒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治疗专业,目前在成都一家儿童康复机构从事接待评估,方案制定和个案的干预治疗,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社交动机和沟通技能。参加过TEACCH,PRT,JASPER等干预治疗体系的培训,STAT注册评估师认证。
专注研究和实操谱系儿童游戏干预,让任老师的游戏课,很受家长的欢迎。
写这篇文章,谈不上是分享经验,我本身是康复专业毕业的老师,从事自闭症干预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想给大家呈现一个普通老师视角,在干预工作中是如何修炼升级,又是如何几度迷失方向怀疑人生的。
接触自闭症干预自然绕不开ABA,开始学的就是一些桌面教学的方法,如何使用强化,问题行为怎么消退,辅助的等级怎么降低。用桌面教学给一个孩子(小A)上课的时候,惊讶于上课的进度推行很顺利,小A很快学会了听一步指令,和一些简单物品配对。但我看了一下繁多的干预目标中多是一些认知类的项目,我在想自闭症不是社交障碍吗?我问另外一个老师得到的答复是小A连基本的物品概念都不清楚怎么去跟别人社交互动。我也在想社交能力应该是等待,轮流,分享,合作,竞争这些高级技能吧,小A能力太差了,应该重点教物品概念,模仿这些基本技能,但后面小A频繁出错的物品挑选,和为了得到强化物的混乱模仿动作让我逐渐失去了信心。
参加过PRT(关键技能反应)的培训后我决定转变思路给小A直接教授初语,我用小A喜欢的泡泡,制造一些语言机会给他,他刚开始只是发了一下“po”,几天后清楚的说出了“泡泡”,这让我非常开心。后面我拿了他喜欢的零食和设计了一些活动,引导小A发音,他渐渐学会了更多的词,也第一次会喊妈妈。但是在学到10个词左右时开始推行不下去了,小A喜欢的物品和活动也就那么几样,其他的东西他动机不强,更难过的是,因为多次重复使用那几样物品,小A也不是很想要了,前面能说的,也不讲了。意识到受自闭症的另外一个症状——狭窄的兴趣影响,又推行不下去了。
我重新翻看社交技能这一项,初级的社交技能包含了眼神关注,手势语言,自发口语,我决定离开桌面尝试一个新的课程,基于游戏的社交技能干预,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来源于PCI(游戏文化介入),一种非ABA的干预方法,以人际游戏为主,只借助少量物品,强调自发的眼神关注和语言沟通。
小B是一个5岁自闭症男孩,有少量的仿说语言,自发语言很少,我和他做一个“下雪啦”游戏的时候示范几次游戏的名字,他很突然的模仿我说“下雪啦”,这是他为数不多的自发语言,他后面经常用眼睛看着我,我想他应该很喜欢和我玩。这样比较理想的状态持续有一个月的时间,后面在拓展新游戏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他不接受新的活动,并且也不愿意再次模仿我,虽然我尝试了许多的好玩活动给他,不过他的还是喜欢玩重复的游戏,即便他已经很熟悉了,而更多的时候宁愿一个人发呆,我觉得和他玩起来好难,同时也觉得自闭症干预好难。
(小乔老师说:大家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其实应该说针对核心障碍的干预很难,所以很多时候干预就是避开核心障碍,进行适合他们特质的重复性的认知语言训练,因为这样进展会顺利一些)
我后面关注到另外一种基于游戏和日常活动干预的模式ESDM(早期丹佛模式),主要针对的是5岁以下的小龄儿童。其中的分享式注意力和假想游戏这两项我在之前的干预中没有涉及到,在ADO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评分项目里却占了很高的比重,意识到我之前把语言这些沟通技能当做唯一目标可能干预方向出了问题。
在翻找假想游戏的资料时找到了一个宝藏公众号—ABA共享空间,在里面我得到一个更大的概念NDBI(自然发展的行为干预),融合了行为主义和发展心理学的理念。包含了像PRT,ESDM,RIT,ImPACT,JASPER,SCERTS等干预模式。这些干预模式之前我或多或少都了解过,有的还参加过培训,它们之间在NDBI这个伞下竟然能够整合在一起,之前我一直在纠结它们是不是互斥的而自相矛盾。虽然几个月前刚刚参加过JASPER的一个基础培训,这才反应过来,假想游戏和共同注意力的在自闭症干预里面的江湖地位。
小C两岁,无口语,喜欢转圈,我在教小C到10个功能词的时候同样出现了推行不下去的现象,转变思路后给他教授分享式注意力和引发假想行为,明显感受到小C在眼神注视,社会参照能力的进步。最鼓舞我的是小C在医院做诊断测评时,结果显示自闭症的特质减少了很多。后面陆续接了几个新的个案,虽然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但在NDBI模式下找到的干预方法和策略用在他们身上推行的都很顺利,最近参加的NDBI游戏项目督导培训,让我的游戏课程有了进一步的升级,有了完整的评估体系,和全面的课程评价工具,课程内容也有很大的丰富。
(小乔老师说:任老师是比较早接受我们这套干预体系的逻辑和理念的,他在分享中也反复强调游戏干预中不聚焦孩子的认知和语言的形式,而是孩子的社交动机和自发性,一旦调整这个理念,其他老师和家长都有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他们惊讶于孩子的很多潜力都在以往被忽略了。关于这个项目对干预者和孩子产生的影响的分享,我们后面会通过项目成果汇报的方式为大家全面呈现)
写在最后的是想说自闭症干预的升级之路是一个未尽的旅程,我又找到一些概念,例如执行功能的缺失,弱中央聚合理论,心理理论,共情-系统化理论,自我调节等等,由此发现的我还有这么多的认知盲区。
在准备教学材料时发现一本儿童绘本—《七只瞎老鼠》,感觉故事和我对自闭症的认识过程很相像。这是一篇改写自印度民间的故事。
有一天,七只瞎老鼠在池塘边发现一个怪东西,他们吓了一跳,大声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呢?”然后急急忙忙地跑回了家。星期一,红老鼠第一个出来,想“看”个究竟。“是一根大柱子。”红老鼠说,可是,谁也不相信他的话。星期二,是绿老鼠,他第二个出来。“是一条蛇。”绿老鼠说。“才不是呢!”星期三出来的黄老鼠说。“是一支矛。”黄老鼠说,他是第三只出来的老鼠。星期四,轮到紫老鼠了。“是一些峭壁。”他说。星期五,是橙老鼠,他第五个出来。“是一把扇子。”他叫起来。“我觉得它还在扇风呢!”第六个出来的是蓝老鼠。他是星期六去的,他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根绳子。”其他老鼠都不同意,他们开始争吵起来:“是一条蛇!”“是一根绳子!”“是一把扇子!”“是一座峭壁!”直到星期天,轮到白老鼠去了,他是第七只去池塘边的老鼠。白老鼠从怪东西的这一边跑到了那一边,又从怪东西的上边跑到了下边。硬得像柱子、软得像条蛇、宽得像峭壁、尖得像扇子、粗得像绳子。“不过嘛,合在一起的话,这个怪东西就是——”
“一头大象!”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