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刺激行为是指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一天之内反复不断的摇晃、转动、拍打身体某部分器官,而且是普通儿童的奇怪行为。虽然有些行为比自我刺激行为还要严重;虽然它不一定对患儿产生伤害和危及他人安全,但是它却足以妨害患儿对日常生活的适应,会干扰功能性生活技能的获得,因而,它同样是极令人困扰的问题行为。
一、自我刺激行为的种类
1、头部自我刺激:不断的摇头、点头、转头、抓头发等。
2、脸部自我刺激:盯视、痴笑、伸舌、玩口水、添物、扭转嘴唇、牙齿发出声音、用手贴口部及耳部、玩弄舌头等。
3、手部自我刺激:扭转手指、部分手指不停晃动、将手指做成其它形状、摆动双手、双手手指对敲、用手敲身体某部位等。
4、身体自我刺激:身体向前或向后不断摇晃、左右摇动身躯、旋转身躯、激烈跳动、紧抱身体、扭转双手置于耳后、怪异的跳动(或跑动)等。
5、其它自我刺激:尖叫、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气味、呆望天空、强迫性写笔记、大量时间的计算、公开手淫等。
二、自我刺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自我刺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其病源有关,是由患儿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所致。即患儿试图以各种机械性行为,引导身体不断地、反复不停的节律动作,以补充或替代心理或生理活动的不足。从自我刺激行为的功能来看,其原因如下:
其一、逃避。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是满足个人达到逃避功课的目的。
其二、引人注意。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缺乏,于是就用自我刺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就象正常儿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师关怀的情况下,同样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或自我伤害的行为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其三、感官刺激。即孤独症儿童用自我刺激来满足个人的感官的需要。
三、自我刺激行为的矫正策略
自我刺激行为通常和外界刺激原因没有关系,而是患儿内在刺激的反应。如果仅是患儿一个人在房间独乐就无妨。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长期独处于一室,而要参与到团体中去。特别是孤独症儿童更需要更多地参与团体活动。要是在团体活动或与他人交谈中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不仅看起来很奇怪,而且还将使目的行为受到妨害。即影响团体或他人活动,又影响自己的活动。因此,正确矫正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活动程序。
自我刺激行为虽然与外界环境刺激无关。但是它与患儿训练时间、活动内容等有密切关系。其一、当患儿没有事情可做而有太多的空闲时间或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太少时,便会有太多的自我刺激。为此,制订一个忙碌的结构化的活动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上应尽量用活动去排掉自我刺激。例如,患儿在家时,家长要多安排整理家务、自我照顾方面的活动;在学校,除常规化个别训练外,老师要多安排些集体活动,让患儿在活动中模仿他人的良好行为,同时培养集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可让儿童参与一些趣味性游乐活动,学习适当的社会规范行为和患儿感兴趣的活动(如购物,游泳,滑冰,打保龄球等等)。其二、所有时间和活动安排要顾及患儿身体状况和活动能力。如果活动太多或活动本身太困难,同样会导致自我刺激,患儿以自我刺激来做为逃避手段。因此,必须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和低起点小步子的活动。尤其是时间,问题应充分考虑患儿实际,应在患儿出现自我刺激前适时安排休息或间插其它兴趣活动。
「特此声明:本网站中的所有文章均由自闭症(孤独症)专家、医生、康复机构、特教老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原创或其他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客服或注明出处。如果这些文章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